一席现场后的随思
写在前面:
我一直对所谓的评价他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还小的时候,觉得自己没那个能力,长大了,觉得妄图通过表面的观察,去判断一个人,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残忍,就像我很喜欢的电影《心灵捕手》里,心理医生桑恩在椅子上和威尔说的话:
But you presu me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me, because you saw a painting of mine. You ripped my fuckin’ life apart.
《心灵捕手》
所以这篇是一篇随思,仅代表个人想法,在倾听演讲后,思想,思考,想法碰撞后的火花,可能是错的,也可能南辕北辙,也可能胡说八道,谁知道呢,不要带着太多的ETC想法,让我们开始吧。
1.生于山海 融洽自然
我刚来深圳的时候,就带了一个箱包,现在搬家的时候,能塞满五菱宏光的货拉拉。有时候宅在出租屋的时候,看到一屋子的物件,突然会想,一个人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我不是说接近苦行的极简生活,是在保证自己觉得需要的前提下,必要的物件会有多少,又有多少是不必要的?前段时间看了《匮乏大脑》,第9章杂物里面是两条建议:
**“每当*你发现自己花了超过一分钟的时间做决定时,你很可能正在试图为购买不必要的东西或保留不需要的物品寻找理由。*”
“买装备,而不是买东西”
《匮乏大脑》
是的,我在想的是,如果我们减少生产“垃圾”,是不是也可以更好的在后续处理垃圾的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的伤害。我们在城市里生存一天,有哪些是必需品,又产生了哪些“垃圾”?哪些垃圾是可以自然降解的?哪些垃圾是无法降解的?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我产生的垃圾,它最终的归途是什么?是第三个演讲里说的黑洞,消失了吗?这个演讲告诉我,如果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它不会消失,它就一直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大海中。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像演讲者那样,让更多人看到,这当然是勇敢,值得敬佩的做法,但不是每一个普通人能做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可能就是尽量少给自然生产一些不可降解的“垃圾”,尽可能绿色生活吧。
2.一个东北村庄里的「世界」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参加过农村的追悼会,按照流程,村支书是要念追悼词的,追悼词是有严格模板的,但大部分人的模板都是一样的:“xxx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普通的一生,膝下子女xxx,儿孙xxx….”,我在想,我和我们身边的人,最后如果需要用上的话,大概率也会是这个模板吧?
在历史的巨轮下,我们都是渺小的尘埃,哪怕曾经拥有过生动,精彩的人生,也会掩盖在尘土下,像开头说的,太过简略你了吗?是的,这就是现实,我们经历着当下,也注定要消逝在未来。
我不知道怎么表述这种感觉,在如此珍贵的文献记载中,出现像你,想我,像他那样的普通人的记录,有点像看一个往世的故事,好似自己也曾经生活在那个村落里,因为它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平凡,那么的熟悉。
3.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一句对普通人伤害暴击的话:“你的目的地是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
我很喜欢的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去年的长篇博客文章《How to Do Great Work》和今天演讲的内容,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谢谢这两位老师。
在计算机领域工作,有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你认为已经挂掉的大佬,他们都还在,不但还健在,还在努力的工作,就像上面的保罗,是的,他也是一个程序员,他被称为硅谷创业之父,他写了《黑客与画家》,他孵化了很多硅谷企业,他还在写博客文章….
在《How to Do Great Work》中,有一个章节,刚好和演讲的主题对应上,文章中说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事业,这不是一个拥有肯定答案的问题,有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喜欢的东西或事业。能在很早的时候,找到自己愿意奉献,探索一生的兴趣或爱好,是上天给予的恩赐,绝大多数人,可能,要在很久很久,做足够多的尝试之后,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普遍的情况,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没有尝试的机会,父母或社会的推动下,走入家庭或其他羁绊,就没有尝试的机会了,终其一生,可能都不会再知道自己会喜欢什么。
《How to Do Great Work》用文字告诉我,该如何去找,该如何去尝试,今天的演讲用漫画告诉我,找不到该怎么办,怎么跟自己去和解,可能有些问题,它就是没有答案,又或者,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答案。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在面对有选择的机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勇敢的选择,选择去尝试,选择去寻找,选择去探索,尝试去找到那个自己喜欢做的事,找到那个位置,甚至说,找不到也是一种常态,让我们走在路上吧,走在寻找的路上,找到了,就往前走,为之发光吧。
谁也不知道35岁以后的程序员会走向哪里,被淘汰的一线城市的打工人会走向哪里,世界的灯光永远只会照亮最前面的那个人,总是会有被定义成失败者的人,但它不会是黑洞,不会是消失,它会像那些不能被降解的“垃圾”那样,融入自然,或在某个台风后,被人捡回,放在展览台上,让聚光灯短暂的照射在这个普通,平凡的物件上,让人听到这个普通的故事。
4.苦尽甘不来
昨天妈妈又打电话来催婚了。
老妈特别好的一点是愿意和我讨论,我一直觉得老妈有当心理师的天赋,她能让几乎所有人和她交谈,我觉得老妈最大的技巧就是理解而不反对,她可能不赞同交谈者的一些看法,但她可以理解,并且不会出言去反对,把交谈变成吵架,我觉得这就是沟通的秘诀吧,哪怕是在催婚这件事情上。
我成功的将话题导向吃苦上,我问老妈,现在经济情况发展前景不明,局势动荡难以判断,维持自身生计尚且艰难,为何要带上另一个人,还要生儿育女,这不是没苦硬吃吗?自己给自己创造苦难?你们那个年代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苦?
老妈说,这其实也是她自己的选择,她觉得,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是人生必由之路,再苦也不觉得苦,甚至甘之如饴。
我表示很难理解,我认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为什么要选择吃苦呢?甚至我努力奋斗,不就是希望缩短吃苦的时间,换取更长时间的美好生活吗?
老妈说,她们那一代人就是这样,“为”儿女吃苦,指导或强制儿女走他们规划好的,所谓“正确”的人生路,是她们那一代人的“正确”行为,你不这么做,就要被主流淘汰,她们也不觉得苦,甚至觉得吃苦是应该的。
最后,我的想法是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选择了吃苦,就去应该去接受吃苦带来的结果。反之,亦是。
我甚至觉得,目前很多的爱,都是带条件的,类似PUA,一种捆绑的”爱”,我认为那不是爱,那是一种控制。
真正的爱,应该是《寻梦环游记》里:
不去指责,不去用爱捆绑,说些什么,要不是为了你,我会xxxxxxx,用理解去代替指责吧,你喜欢这么做,挺好的,起码你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不是吗?那就去做吧。
人生的旅途,终究是孤独的,我们同行的时光总是有限的,珍惜这些有限的时光,尊重,理解;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哪怕这个节奏乱得像乱麻。
写到这里,有些饿了,然后思绪的花火就仿佛熄灭消失了,果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吗?底层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是无从谈起的,吧?
后半场的感想也忽然变得模糊不清,那就这样吧,写到这里了,吃饭去了。
愿我们都有选择,都能寻找到让自己兴奋,喜欢和保持好奇心的工作或事情,并且在其中体验,感受,享受这一切的过程,哪怕它是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