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dSnow

Thoughts on writes and write-Nots

字数统计: 826阅读时长: 2 min
2024/11/16

读“writes and write-Nots”有感

无论是什么原因,确实已经很久没有写文字了。当然,如果写代码也是写字的一种的话,那我算是每天都在勤奋地写作。

写代码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写作,将产品经理,或者业务所需的功能,翻译成机器理解的语言,写给机器看,让机器去执行,但那毕竟是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思考成果,这让我想到,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时候工作的沟通成本会比开发成本更大,这里面还包含了理解别人的思考过程,一种转译的过程。

写作很难吗?在现在AI技术的发展下,很多人都说,很简单。

但我和博客里引用的那句话想法一致:

If you’re thinking without writing, you only think you’re thinking.

如果你思考而不写作,那么你只会认为自己在思考。

Leslie Lamport

AI产生的垃圾还少吗?不经过思考产生的文字,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抗拒思考?思考让人痛苦吗?

最近看了一本书《匮乏大脑》,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找机会总结一下所看所思所得。今天想说的,是里面一个章节中提到的,人们喜欢“啊哈”的时刻,大概的意思是说,大家普遍喜欢“啊哈”时刻,将所有的问题简单化,放弃思考和反思,变成“啊哈”,“懂了”,“这样子”的时刻。

但是“啊哈”时刻也代表了停止的信号,你不再关注这条信息的正确与否,在“啊哈”之后,你停止了思考,停止了探索,停止了去梳理,你走向了下一个“啊哈”时刻,然后循环,是的,我在说你在刷小视频的过程,也是《匮乏大脑》里阐述的理论:

机会->不可预知的奖励->快速循环

话题回到写作,博客文章最后说,世界最后可能会剩下好作家和不会写作的人,我想,就算做不到好作家,也不希望做一个不会写作的人,或者说,一个不思考的人。

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信息爆炸的世界,是每秒产生数以PB数据的世界,在AI 爆发以后,产生数据的速度更是指数级的攀升,且不说产生的数据有价值与否,单单鉴别这些数据是否是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能否鉴别,乃至梳理清晰清楚,都将是一种能力了。

而写作,可能将会是锻炼这种能力的一种方式。

我们脑海的思绪极其发达,无数的想法可以在瞬间在我们的脑海中诞生又消失,像花火一样,该如何去捕捉有价值的思绪和灵感?又或者面对生活和工作的难题,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果去解决,去梳理,写出来,可能也是一种方法。

综上,我认为自己还是要捡起写作,多去写,多去思考,多去梳理,努力选择成为强大的人,不要陷入“匮乏循环”的人。


DO OR DIE

CATALOG
  1. 1. 读“writes and write-Nots”有感